鍍鉻工藝是一種傳統(tǒng)的表面改性技術,不僅能有效提高金屬的硬度、防腐性能,還能對損傷的零件進行修補矯正。但是鍍鉻在操作過程中容易產生劇毒六價鉻的酸霧和廢水,不僅對環(huán)境有害,而且嚴重危害人體健康。盡管采用三價鉻電鍍液可以取代六價鉻溶液,然而三價鉻電鍍工藝仍然存在鍍層薄、質量差、鍍液成分復雜、穩(wěn)定性差等缺點。工研所的QPQ表面復合處理技術與鍍鉻相比,QPQ 具有更出色的耐磨性和耐腐蝕性,而且沒有氫脆的風險。與傳統(tǒng)的氮化工藝相比,QPQ 可提供更深的擴散層并提高耐腐蝕性。同樣應用于表面強化的QPQ鹽浴復合處理技術,在金屬表面可形成具有耐磨防腐的滲層,該工藝綠色環(huán)保,鹽溶液采用無毒的氰酸鹽作為滲劑,有效地解決了污染問題,實現(xiàn)了工藝過程無毒廢水零排放。如今工研所QPQ技術具有高硬度、高耐磨性、微變形、抗疲勞等優(yōu)點,已具備了代替鍍鉻技術的成熟條件。QPQ表面處理可以顯著提高刀具的硬度和耐磨性。鹽浴液體氮化QPQ替代滲碳
銷軸的主要材質是42CrMo,它是履帶式起重機的主要連接部件,由于在各工地專場時經常進行敲擊拆裝,所以在使用過程中通常會承受較大的動載荷作用,易發(fā)生磕碰、磨損、銹蝕。在這種條件下,常規(guī)的防銹措施根本無法滿足要求,因此對該部位的防腐性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。QPQ處理工藝是金屬表面改性強化技術之一,在進行普通熱處理后,表面硬度為240HV,然而在工研所QPQ處理后的表面硬度約750HV,同時,工研所QPQ處理后的總滲層厚度可達200μm,其中擴散層厚度約100μm,其余為化合物層,表面還存在深度約為3.6μm的Fe3O4氧化膜。刀具QPQ擴散層經過QPQ表面處理的刀具具有更好的切削穩(wěn)定性和切削精度。
工研所的QPQ表面復合處理技術,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,以其高耐磨、高耐蝕、微變形的高性能,在金屬表面處理領域獨樹一幟。作為金屬表面強化改性技術的佼佼者,QPQ技術不僅能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層堅韌的保護層,實現(xiàn)熱處理和表面防腐的雙重功效,還能較之常規(guī)方法更為明顯地提升材料的耐磨性和耐蝕性,為金屬制品的性能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。這項技術在國際上已得到廣泛應用,眾多企業(yè)如美國通用電氣、德國大眾以及日本的本田、豐田等大公司,均已采納QPQ技術來強化其產品的表面性能。這一技術的普及和應用,不僅彰顯了其在提升產品質量、延長使用壽命方面的優(yōu)勢,也進一步驗證了工研所在金屬表面處理領域的深厚技術積累和創(chuàng)新能力。
工研所QPQ處理以后一般情況下工件表面粗糙度都稍有變化,即變得稍粗糙一些,但這種變化對絕大多數(shù)機械零件或機械產品來說是比較小的,既不影響使用,也不影響美觀,因此一般零件都把QPQ處理技術作為結束的一道工序,即以后不再作任何加工或處理。一般來說零件的原始表面粗糙度值越大,則QPQ處理后表面粗糙度變化越小,反之,零件的原始表面粗糙度值越小,這種影響越大。當工件表面粗糙度大到一定值以后,處理后工件表面粗糙度變化越小,當零件表面粗糙度值達到15μm時,則幾乎對表面粗糙度沒有影響。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利用QPQ表面處理技術,使刀具具有更好的切削質量。
不銹鋼分為奧氏體不銹鋼、馬氏體不銹鋼以及鐵素體不銹鋼,適用于室外潮濕環(huán)境,具有很強耐腐蝕性能的304屬于奧氏體不銹鋼。奧氏體不銹鋼由于含碳量低,是不能通過熱處理來提高硬度的,如果表面要進行硬化處理,可以通過低溫離子滲氮處理(QPQ),304不銹鋼中的鉻和氮元素有較好的親和力,可以在氮化過程中生成彌散分布的氮化物起到硬化作用,成都工具研究所QPQ表面復合處理技術處理后的維氏硬度可達1000HV,同時還能保持不銹鋼的耐腐蝕性能。QPQ表面處理可以提高刀具的抗疲勞性能。曲軸QPQ奧氏體
QPQ表面處理可以提高刀具的切削精度,提高產品質量。鹽浴液體氮化QPQ替代滲碳
工研所研發(fā)的QPQ技術,其工藝溫度設定巧妙地低于鋼的相變溫度,這意味著在處理過程中,金屬的內部組織結構不會發(fā)生改變,從而避免了組織應力的產生。相較于那些會引發(fā)組織轉變的常規(guī)熱處理工藝,如淬火、高頻感應淬火以及滲碳淬火,QPQ技術所帶來的工件變形要小得多。這一特性使得QPQ技術在處理精密零部件時具有明顯的優(yōu)勢。在進行QPQ處理時,為了確保處理效果并減小工件的形狀變化,桿軸件或板件必須垂直裝卡,以保證處理的均勻性。預熱階段,應緩慢熱透工件,必要時還可以采用隨爐升溫預熱的方式,以進一步減小熱應力對工件的影響。在氧化工序結束后,為了讓工件能夠更穩(wěn)定地定型,可將其冷卻到接近室溫后再進行清洗。這一系列精細的操作步驟,都是為了確保QPQ處理后的工件能夠保持原有的形狀精度,滿足高精度零部件的制造要求。鹽浴液體氮化QPQ替代滲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