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學到底教給我們是什么?國學教的是知識嗎?經(jīng)史子集教的是故事嗎?其實,教給我們的都是“規(guī)律”。因為只有“自然規(guī)律”才是幾千年來都沒有變過的東西。國學總結(jié)了幾千年人類的規(guī)律,按照這些規(guī)律去做事情、想事情,就能夠成事情。老話講,“一分耕耘、一分收獲”,實際內(nèi)涵的規(guī)律是:“過程決定結(jié)果”。為什么要堅持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”的原則?因為種田就有結(jié)果,養(yǎng)牛羊就有結(jié)果。辛辛苦苦種了田了,地里就會長出東西;養(yǎng)牛羊了,牛羊就會長大,就有收獲;認真學習每一天,考試就會有好的成績?!斑^程決定結(jié)果”,沒有過程,守株待兔,一個兔子偶然撞到樹樁上,拿回家吃了,但是根據(jù)自然規(guī)律,千萬不要相信從今往后都會有肉吃了,就蹲在那等著就行了。
因為過程沒在你的手里,你無法把握“每天都讓兔子去撞樹樁”這個過程,決定不了兔子的命運,因為沒法把握過程,所以就不會有好的結(jié)果。 智慧如海,學無止境,汲取國學精華。丹陽陽明心學國學知識
國學當中蘊含著對現(xiàn)代社會人生具有積極意義和價值的內(nèi)容,也為中華文化在多元背景下的世界創(chuàng)立良性典范。正如有學者所看到的,國學在維護社會良知,弘揚人文精神方面,緩解人類面臨的三大困境,即人與自然的緊張、人際關系的緊張、人自身心靈的焦慮與緊張方面,將起到其他學說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。傳統(tǒng)文化的現(xiàn)代價值也不斷從西方的觀點反射回來。英國哲學家湯因比在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論點:“能夠真正挽救二十一世紀的世界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?!彼J為東西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互補共生是今后人類生存發(fā)展的必由之路。而文明的任務,是汲取西方文明之精華,去其糟粕,通過融合東方文明以糾正、補充和調(diào)整西方文明的不足,從而創(chuàng)造出一個既能超越西方現(xiàn)代性指導下的工業(yè)文明,又能解決當今人類所遇到的生存發(fā)展危機的新文明形態(tài)?;谶@種認識,西方國家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。現(xiàn)在,許多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,美國還設立專門的基金,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。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,國學熱正是應時之需。三明荀子國學啟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,一脈相承,弘揚國學精神。
一說到國學,我就想起從幼兒園開始,《三字經(jīng)》、《弟子規(guī)》,到現(xiàn)在我們學的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朱子治家格言》等等。剛開始每天跟著老師讀背,我卻不知道是什么意思,直到現(xiàn)在,才理解其中的意義,也理解了國學的魅力所在。“子不學,非所宜;幼不學,老何為;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義?!边@句話讓我明白了: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,就不會明白事理,年輕的時候不用功是很不應該的,如果你年輕的時候不刻苦學習,到老了的時候能有什么作為呢?關于學習方法,孔子也告訴了我們“溫故而知新”。這句格言教導我們學過的知識要反復練習。“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也”告訴我們在學習中不能弄虛作假,會就是會,不會就是不會,不要不懂裝懂,不然到后面,什么都沒學會反而害了自己。老師經(jīng)常跟我們說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意思是說自己不想要的,不想做的,就不要強加給別人,就像所有人都不想被騙,那么你就不要去騙別人。
國學經(jīng)典,不僅語言精煉優(yōu)美,而且意蘊深刻。首先,國學誦讀對幼兒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,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積極健康的作用。其次,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。學生對經(jīng)典一遍遍地誦讀,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過程。在反復誦讀中,誦讀的水平在步步提高,誦讀者的理解、體會也在層層加深?!皶x百遍,其義自見”就是這個道理。學生在朗讀水平大面積提高的同時,形成了良好的語感,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提高。然后,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。學生在誦讀經(jīng)典的過程中,不但提高文學修養(yǎng),而且開闊了視野,知識面不斷擴大。促進了幼兒表達能力的提高。俗語說得好:“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”,“厚積薄發(fā)”。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,才能“厚積薄發(fā)”,“下筆如有神”。誦讀可以使孩子積累大量的妙詞佳句,他們的語言“材料庫”在誦讀中不斷地豐富,而在誦讀中也學習到一些表達方法。沐浴國學的光輝,品味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。讓我們一起感受傳統(tǒng)文化的獨特魅力。
國學經(jīng)典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,可以說是文化的根。沒有這個根不會生出我們。。我們學習國學經(jīng)典是為了更好理解現(xiàn)代社會和融入現(xiàn)代社會,更好的工作和生活。對于國學經(jīng)典因為它的時代特性,不可能全部符合當下的實際情況,我們普通人不敢用批判的眼光來學習國學經(jīng)典,至少要要求自己用自我思考角度學習國學的內(nèi)容是否都是精華。圣人都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。大概是因為所有知識都是有局限性吧,大部分真理和定律都是有附加條件的。弘揚國學精神,傳承中華傳統(tǒng)。上海國學經(jīng)典
國學經(jīng)典,千年傳承;中華文化,源遠流長。丹陽陽明心學國學知識
國學體系以儒、釋、道三家為主干,又分成文學、藝術(shù)、戲劇、音樂、武術(shù)、菜肴、民俗、婚喪、禮儀等支脈。一言以蔽之,曰“統(tǒng)之有宗,會之有元”。這突出表現(xiàn)在儒、釋、道三家學問,既鼎足而立,各有不同的探究領域、表達方法和理論特征,又互相滲透、互相吸收相輔相成,共存并進。儒家以“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濟天下”為座右銘;道家說:“道法自然”“無為無不為”;,究其根本,都離不開“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幾個方面。故南宋孝宗提出“以儒治世,以道治身,以佛治心”,以后又有所謂“強者尊儒,智者信道,慧者尚佛”之說。倡導國學意義宏遠,勢在必行。一個民族若想屹立于世界民族強林,就必須有自己的一脈文化。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髓,對中國各方面都影響極大,對于傳承中國文明,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;中國國學思想,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,是連接炎黃子孫的文化之橋、心靈之橋、血脈之橋。丹陽陽明心學國學知識